《道德经第十五章》
古之善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;豫兮若冬涉川;犹兮若畏四邻;俨兮其若客;涣兮其若凌释;敦兮其若朴;旷兮其若谷;混兮其若浊;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静之徐生?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
整篇的行为结构是很清晰的,重点都用红字画出来。意思就是说,深谙“道”的人,深不可识,(不可容)只能强行地去形容一下,就是不欲盈(不绝对),不绝对的人,就能根据时间空间对象条件来转移。
那么通篇脉络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个“深不可识,不可容”去理解。后面的豫兮若冬涉川;犹兮若畏四邻;俨兮其若客;涣兮其若凌释;敦兮其若朴;旷兮其若谷;混兮其若浊;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静之徐生,这些形容,都要注意,是强行形容和描述,因为无法描述,只能是一种感知,是一种意会。
若冬涉川,是种什么感觉,就是冬天在冰面上行走,你能看见冰层有多厚吗?是不是看上去很安全,但只是看上去,但实则随时有可能很危险。若畏四邻是种什么感觉,就是你的邻居,抬头不见低头见,都很熟悉彼此,但是你没有防着他们吗?肯定有,不然你不会锁门。其实这里是一个比喻,就是对待身边信任的人,都始终有那么一条线在那里。其实只要描述到这里,我觉得就够了,下面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,更好地传达一下这种感觉,大家可以体会一下,但只能是描述,因为不可道,不可名。
例)假如在锅上烧水,那么沸腾的时候,你能看见的就是水全在冒泡,很多很多的气泡能告诉你,水沸腾了。当气泡从多变成很多的时候,水是沸腾了还是没沸腾?一定要想象一下这个状态的转变。
例)在一个杯清水里面滴入一滴墨水,然后水变成墨的颜色,然后你不断地往这杯被“污染”的水里面倒清水,直到这杯水再次变成清水,但是这个过程中,总有那么一刻,杯子里面的水,你说他是清水也行,你说他浑浊也行,但是就是那么一刹那,你无法定义是清是浊。
例)衣服湿透了,挂在晾衣架上面,你知道水分在慢慢蒸发,但是你看不见水分在慢慢蒸发。也总有一件衣服,你说它干了也行,说它没干也行,摸上去有点湿润,但是看上去确毫无水印,那么是干了,还是没干?
这三个例子在描述一个什么现象?就是你看不见,不代表没有,实则永远都有一条看不见的线,只是你看不见而已。正如形容客人宾至如归,他熟悉地就像是回到自己家一样,但是你觉得他真的会把那当自己家吗?视如己出,真的会把另外一个人当成自己一样对待吗?假如是,那就没有这个“如”字,“如”代表像,但永远不是。对待你另外一半的父母,口头上叫着爸妈,但你知道,他们永远不是你的爸妈。
第一种感受是:看不见不代表没有。而第二种感受是:没有绝对,永远可变。
例)《无间道》里面的刘德华,本身是黑帮安排在警局的卧底,但是最后想做好人,所以把所有黑帮安插的卧底都干掉了,那么请问,刘德华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?假如从出身定义,那么他是坏人?假如从行为出发,那么他是好人?假如从世俗眼光出发,那他究竟是佛石魔?
例)《黑社会.以和为贵》中,古天乐想要任达华的手下叛变去弑杀自己老大,用的是什么方式?饿了十多天的狼狗,搅碎的人肉。但是在我们看起来平常温顺的狗,你饿了十多天,你觉得他不会吃你?永远要记住,它有的是兽性,别说狗了,人都会互吃。
高手之所以是高手,是因为他深知这世上没有绝对,曾经看过一句话是这么写的,“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还是山”。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?
什么叫看山是山?看见外面晴空万里,拍着胸脯跟别人说:“今天百分百不会下雨。”
什么是看山不是山?看见外面晴空万里,但是告诉别人:“虽然现在晴空万里,但是不能保证等下不会下雨,因为这世上是没有什么可以保证的。”(这样做只会迎来一轮白眼)
什么是看山还是山?看见外面晴空万里,但也有可能会立刻变天,但是依然拍着胸脯跟别人说:“今天百分百不会下雨,但带把伞吧,太阳太烈,会晒黑的。”(实则自己知道那把伞是为了挡雨的,这么说只是为了照顾对方的情绪)
高手之所以是高手,是有种“静之徐”的概念存在,静之徐是一种不绝对的感觉。静是不动,徐就是缓慢地动,但是缓慢地动的极致就是看上去一动不动,实则在动,只是你看不见。
就像太极图中,黑鱼里面有个白点,白鱼里面有个黑点,其实这两点可以变到极致的小,小到你看不见,但是他存在,这两点存在就是告诉你,黑中总有那么一点白,白中总有那么一点黑,绝对中总有那么一点不绝对,太极图只是为了让所有人明白这个道理,才把那两个点画大一点,不然就传达不了这层意思。
正如电影《魔兽》里面麦迪文法师说的那样“from lights comes darkness, from darkness comes light”. 不欲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