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分类目录:

《道德经二》

Post date:
Author: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(è)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

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(hè)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

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(fú)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通篇表达的思想是所有的认知判断都是相对的,都是区分的,美和丑,善与恶,高和低,长与短都是人的主观欲望的态度。正如天下都知道的美,那它就成了判断丑的标准了,只要不长成那样,就丑了。正如所有人都知道这么做是对的,那不这么做就是错的,这个标准往往在人们心中,而这样的表现,正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障碍。想想天地间,在没有道德和法律之前,谁去定夺对何错呢?老虎吃了羚羊,觉得羚羊很惨,那么老虎饿死了,谁去可怜呢?老虎的命就比羚羊的贱么?在股市里面亏钱了,怨天尤人的大有人在,难道真的值得被同情么?

回想起好莱坞版本《花木兰》这部电影里面的情节,花木兰从小就拥有“气”,相当于我们说的内功,但在花木兰所生长的村庄,这样的女孩,因为她与其他姑娘不一样:别的姑娘端庄大方琴棋书画都懂,而花木兰却大相径庭,身手敏捷武力高强(好莱坞版本多少带点东方特色,但不影响这个例子本身),所以花木兰长大后是不被待见的,连媒婆想帮她找个好郎君都难以启齿。但花木兰代父从军后,她身上的武功就发挥奇妙的作用,不仅帮助军队获胜,还救了皇上。这个例子告诉了我们,其实一人或一物,本身并没有好坏优劣美丑高低之分,只是放在不同的情景,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会不一样。但不要让自己心中的价值判断,去影响了你对一人一物的主观判断,简单来说,就是从多个方面观察,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客观地评价就可以了。

那么圣人应该怎么做呢?这里的圣人在道德经里面出现过很多次,同义词有“吾”“尚为道者”等,简单的理解就是悟道之人。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功成而弗居,都是老子道德经的精髓。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不带着刻意的目的去做某件事情。比如你想让你的爱人多读点书,通常人们会直接说出来,但假如你就拿着一本书在他/她身边坐着,可能自自然然地她/他就拿起了书本也不需要你多说什么。功成而弗居:假如你成功了,其实不是你的能力有多么出众而导致这件事情成了,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所结合的,但往往成功的人会说出一大堆”努力“”艰辛拼搏“等词汇,很少人意识到,这件事情的成败,往往不取决于这个人本身。想想在北上广深买房的人,不是因为运气么?难道二线城市的人们就没有一线城市的聪明了?不是的,只是运气罢了。再举个例子,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家长们的评价:“我们家的成绩不好,真让我操心啊”。孩子学习不好是一个主观的评价,看你跟谁比,就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,或许在别的地方他有天赋呢?音乐,体育,甚至是长相,这些都需要作为家长的你去观察,然后耐心培养。

通篇表达的意思是,所有的价值标准评判,都有可能影响我们对万物的认识,然而圣人是不刻意地去做事情,正因为这种主观是影响我们发现事物本质的迷雾。在投资的世界也正是如此,常常听炒股的新人说”某某老师很厉害,一年可以翻3倍“,那么假如他的本金只是1块,1块钱翻3倍你觉得他还厉害么?所以所有的迷雾啊,都是我们心中的评判因果所致,真正看清事实的朋友,就很少会使用这种绝对化的表达方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