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第十八章》
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
网上很多原文的译文是,“大道废弃了,仁义就出来了”,这种前后不对应的翻译,其实是说不通的,也很难让读的人理解老子在表达什么。
其实全文的翻译应该是,A-B A-B A-B A-B。 而且是因为B所以A的格式,需要一些想象空间和理解能力。
如下是我理解的版本:因为有仁义,大道废,因为有大伪,所以智慧出,因为有孝慈,所以六亲不和,因为有忠臣,所以国家昏乱。
怎么理解这几句话呢?“大道废,有仁义”在第五章中提过 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,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 ,天地万物,不是跟你讲仁义的,仁,义,礼,等等都是人为定义的,而天地之间本来没有这种东西,被熊袭击,被鲨鱼咬,你吃猪牛,不是什么仁义在主导,而是需求,简单的一句我需要,就是
天地本来如此的基调,老虎吃羊不是因为对羊的恨,而是它需要,建议大家多看点《动物世界》,会对这种感觉更加有体会。
“智慧出,有大伪”,我们理解的时候要翻译成,因为有大伪,所以智慧出,出,这里是离开的意思,伪,这里指人为,伪装的意思。这样就很好理解了,因为你的人为,或者伪装,智慧远离了你,因为你不是你本来如此的样子了,明明不喜欢,明明不能接受,明明不能扛单,其实这都是很
别扭的自己,一句话概括,要接受自己本来如此的样子。延展一下,很多朋友明明重仓一只票的时候会忐忑不安,但是本来如此的你并不能接受这一点,在交易里面,你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接受自己的软弱,接受自己的怂,因为只有接受了,你才能想到办法顺应着自己的性格去操作。
“六亲不和,有孝慈” 这里很好理解,就是兄弟姐妹亲人之间,假如有孝慈这么一个标准,那么一定有一个标准是不孝不慈的,假如你用谁孝,谁不孝去衡量亲人,那么这里就违反了“亲人”这个概念,再往深处想想,假如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你的亲人,标准是孝与不孝,那么一个外人孝敬你,
你觉得他会是你的亲人吗?
“国家昏乱,有忠臣” 同样的逻辑,治理国家,假如你是用人为亲,而不是看这个人是否适合这个位置,那么这个国家会乱,因为你用人的标准已经不是他是否胜任,而是看他跟你亲与不亲,多少的宦官,是当年皇上身边的“大红人”啊。
天地之间,不讲仁义,只讲直面的需求,为人处世之间,最好真实面对自己和对方,亲戚走动之间,最好不要拿孝与不孝作标准,治人管人,不要用人为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