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我,做本分的事情》
前些天看到段永平曾在北大的商业班演讲,他一直强调的理念是
—-做本分的事情,做对的事情。
我做了些思考的连接,发现道德经里面讲的“无我”其实就是段永平讲的“本分”。我这里再做一下自己的理解与翻译,我认为本分的事情可以总结为两个字—–“应该”。
通常来说“应该”这两个字其实是有歧义的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,你的应该跟他的应该是不一样的,我这里的应该,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的“应该”,也就是你所能观察学习到的合理存在的规律。
比如说,天冷了,应该生火了;下雨了,应该打伞了;感冒了,该吃药了。这些应该,就是前人总结观察得到的规律,你遵循它,事情就解决了。
那无我又是什么呢?说无我,要不就先说“有我”,“我”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是,欲念,意愿,个人意志。就是我想做什么。那“无我”是不是就等于“我不想做什么”呢?其实并不是,“无我”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,而是不跟据自己的想法办事,那根据什么?根据客观观察得来的规律,也就是前面说的“应该”,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,就怎么做。那怎么知道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呢?借鉴,思考,实践。
前些天跟一位朋友聊天,发现这位朋友的思路确实是挺出乎我意料的,当他聊到想去开一家便利店,在研究怎么做的时候,我表达了我的观点,我说,假如给我去开一个便利店,我会首先筛选出在我可投入范围以内的店面(有些铺租可能超出了我的预算,我想做也做不来)。然后就是从这些筛选出来的店里面观察人流量,选出几家人流比较多的,然后进去每家都打工一个月,三个月下来,我基本上进货出货流程什么的我就清楚了解了。但是这位朋友听到“打工”二字,可能影响到了他的自尊心,可能心里面想,老子都要当老板了,还打工?立马就表现出厌恶和不情愿。我想这位朋友的“自尊心”和“厌恶”等情绪,可以翻译为“有我”吧,这件事情本来该怎么做,其实不难,我说的只是其中一种解决方法,并不代表就只能这么做,但开展一项新事物,先观察学习,再到实操,应该是客观的,但是一旦有了“我”这个概念出现,事情就麻烦了。
后来又跟这位朋友聊起了天,也是新事物,这次干起来电商买卖,也就是开个天猫店,怎么干的呢?因为这位朋友有做汽车配件相关的经验,所以觉得自己本来就懂汽车配件,再加上能干线上买卖,自然觉得没啥大问题。他的做法是首先屯了一大批雨刮器,然后报了个课程开始学习怎么在天猫店上面运营销售,这时候我就疑惑了,我就说咱先不说别的,怎么先屯货再学怎么做呢?这是逼死自己的节奏啊,万一你线上没学会或者做的不好,这货不就砸自己手里了吗?除非你已经想好了后路,也就是我线上卖不好,我线下还有渠道出掉,不然前期我不会这么干的。创业本来就应该控制成本的小心试错,因为创业的成功率本来就低,所以控制代价地去尝试,留有余地地去做,才不会一上来重仓被套,
在我看来,这位朋友属于典型的“有我”,或者像段永平说的没有做“本分”的事情,自尊心,凭感觉,我认为,等等都是属于按照个人意愿去办事情,并没有踏踏实实地去思考到底可不可行。那结局是什么呢?这位朋友报了个班去学习怎么选址(便利店),后来就不了了之了;再到后面的天猫店,现在每天最好的业绩是4单,还是付费投流后的最好成绩,连付费投流的钱都没赚回来,更别说砸手里的货了。
这时候想起了一句话,为什么读书能够改变命运,因为命运是不同选择后呈现的结果,影响选择的最大因素是认知,而读书能提升认知,即读书能改变命运。